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陈建华:老员工体验式教育的心理学分析与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5-01-04     [浏览次数]:

 老员工体验式教育的心理学分析与实践探索

陈 建 华

(999白菜手机论坛策略网  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借鉴“体验经济”的启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对老员工体验式教育进行了心理学分析,验证了个体体验存在着风格差异,即认知上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现象。高校加强对老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时,要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以多形式开展好体验式教育。

关键词:老员工;体验式教育;心理学;实践探索

   随着“体验”可作为销售的商品,“体验消费”已经开始席卷全球的所有产业,“体验经济”已经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所谓“经济中的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主体,创造出值得消费者所回味的活动。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消费所创造出来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高校在对青年老员工进行教育过程中如何去借鉴“体验经济”的启示,进行体验式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体验式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体验式教育是在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活动,它指教育者在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领悟,要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体验的“体”意是指实践,“验”意是经验、感受收获。体验教育就是个体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体验作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不是以单纯语言文字符号的逻辑转换为主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以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不是知识累加性,而是在受教育者的大脑中发生着其生活阅历、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转换活动。体验就是提供一种背景,个体可以据此解释特定的信息。例如:当人们看到一台电脑,就会对这个信息的反应取决于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如果是在家里或者是在办公室里看到,可能引发人们对电脑产生一种功能性的体验,可以使人们在办公时更加方便和快捷,可以让人们不出家门上网,了解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可以使人在紧张了一天之后坐在电脑旁放松,打片刻游戏或者与人聊天。如果是在商店里看到一台电脑,这会引发出对电脑的价格、质量、生产厂家,以及是否名牌等体验。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体验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它取决于认知风格的不同。

  认知风格的研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方实验,即对飞行员关于位置判断的研究。当一架飞机在云雾或者黑暗中的飞行时,驾驶员既可以根据他的身体活动来接收飞机是否出现倾斜的信息,也可以从仪表上获得相关的线索。为了研究驾驶员的参照标准,心理学家建造了一间斜屋,被测试者坐在屋内的椅子上,随着屋子的倾斜,转动曲柄以使椅子恢复到垂直位置。根据这些资料,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在调整椅子达到垂直位置时,有些人容易受到所见参照物的影响,有些人则更多的是受到自身内部体验的影响。心理学家将这两个极端的现象,称之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前者的体验更多的以视野中所见到的事物为参照,后者经个体内部的体验为参照。也有心理学家把依存的人称作为“外导者”,把场独立的人称作为“内导者”。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往往不同的老员工对事物的反应不同,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为敏感,在体验什么和体验到什么等问题上,差异十分的明显,有的十分留意自己的体验与社会的要求是否取得协调,他们具有明显的社会倾向性,在形成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时更多的是考虑社会因素,有的人则更看重对体验材料本身的内化加工,而不大为外界的要求或评价所左右,所表现出来的是更独立、主动和自信。

  对于“ 具有依存性的人”往往由于被迫依从,会产生认知上的失调。所谓认知上的失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体验之间出现的不一致现象,是很难接受的,因而试图消除这种不一致的体验。心理学家为了验证这一现象,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情境:让被测试者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让他们从事单调的工作,明知人们对这样的工作会产生消极的体验。却对实验组的人介绍说,这是一项富有趣味性的工作,做起来令人愉快,由此看看是否会改变对此项工作的体验。当工作完成后付给一些人1美元,付给另一些人20美元。对控制组的人群,研究者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工作,但没有告诉他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项工作。最后所有参加者对该工作实际上是否富有趣味性和是否令人愉快做出评价。实验的结果表明:只有获得1美元的认为这项工作有趣,对于获得20美元的和没有获得奖励的控制组的人,却始终对这项工作抱以消极的体验。倘若说金钱的奖励可能会影响态度变化的话,那么获得20美元的理应比获得1美元的更容易改变,但实验的结果却与这种推论恰好相反。分析产生的原因,把原本就是十分单调的工作说成是有趣味性的愉快的工作,这就是意味着失调的体验。因为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他们所陈述的情况明显不一致,对于获得1美元的人,他们要消除失调的心理活动是:“也许这项工作要比看上去的要更有趣”。而对于获得20美元的人来说,明知所作的陈述不符合事实,但受到了20美元的刺激,使得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消除不一致。“暗示自己虽然不相信自己的陈述,但是为获得这20美元的奖励,我就得这样说”。前者失调是通过改变工作的信念来消除,从心理上体验到“也许这项工作确实要比看上去更有趣”,后者的失调是通过金钱的刺激来获得。这种方式对于获得1美元的人来说是不适用了,因为奖励的数目太少,不可能让他们为了金钱而这样去做。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者如果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批评被教育者(如老员工)时,使用轻微的恐吓程度,也许要比强烈的恐吓更有可能让员工停止他所喜欢的某种活动。如果员工因为从事他所喜欢的事而受到了严厉的恐吓,那么虽然暂时不会去进行这项活动,但他会继续在心里体验这项活动,只是受到了目前恐吓暂时中止了,一旦撤除了恐吓,他又会回到这项活动中去。如果恐吓是轻微的,那么恐吓和活动就会产生体验上的不一致,被教育者可以通过确实不喜欢这样活动的自白来减少失调,从而减弱他继续从事这项活动的倾向。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不再上网沉迷于打游戏时的恐吓,不要过分的严厉,以轻微的恐吓往往比严厉的教育效果好,原因就是孩子体验存在认知上的失调有关。

  体验式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进行的一种自我教育。扬子晚报曾经报道了“南京街头出现一幕特殊的教育之旅”,说的是一位15岁的少年小刘,因一念之差走了犯罪的道路,在南京雨花台区公安局警察叔叔的带领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坐上了警车,开始了一场特别的“教育之旅”,那就是警方有意设计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其坐在离其父亲数十米外的警车里,亲眼默默地注视其父(一个右手残疾,行动不便,但不得不艰难地靠蹬三轮帮人运货挣钱养家)辛劳的一天,从开始半个多小时老刘因接不到活而那焦急地四下张望的神情,到后来接到一个生意匆匆忙忙进入大市场,搬货、抬上车、系绳等每一个动作都得靠他一个人,甚至因右手手掌无法弯曲,只得左手用力。老刘为了能多跑两趟,在那慢车道上他蹬着三轮车不时地超越前面的车辆,当目睹了父亲冒着38度的高温,浑身衣服被汗水浸湿,留下了层层汗渍的情形。坐在警车上紧跟其后的小刘,眼里慢慢湿润了。他知道妈妈因病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全家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到了爸爸的身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起早就蹬上三轮车,天不亮出发,赶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到位于城西的南湖小商品市场,过去他也知道爸爸不容易,但从来没有今天体会得如此真切……。小刘终于明白了警察叔叔安排这一行程的深意。看了这则的报导,我真为警察们想出的教育方式而拍手称赞,这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育。现在不少的家长都感觉自己的孩子对生活体验少了,不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容易,生在福中却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更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美国的家长总是十分注意对孩子进行体验式的教育,如:建立了每年带着孩子上班一日的制度,让孩子亲身体验父母上班时那忙碌的情形,就是很好的方式教育孩子。

  强化青年的体验有两个方向:一是教育者要在纵向上引导员工,使之完成从初步体验到变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全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它包括四个阶段:第一、获得体验阶段,第二、进行抽象概括阶段,第三、检验适应阶段,第四、再反思产生新经验阶段。只有这样的体验教育的效果才会好。二是教育者从横向上引导青年,使他们的体验更丰富,能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加速青年的社会化进程,促进员工的全面成长。

二、走向生活体验教育的实践探索

根据体验教育的内涵,综合中外教育专家对此方面的论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观点,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里的“生活”、“做”,就是体验教育。体验教育可以归纳出如下的基本特点:一是实践性,一切真知源于实践;二是主体性,体验只能是个体内心的体验、感悟,别人是无法的代替的;三是多样性,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员工参与体验、乐意体验。这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价值,体现了人的成长与经历的辩证关系。加强对老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积极倡导家庭、社会和学校都重视在实践中开展好教育引导工作。

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现在许多青年老员工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多数生活在幸福而经济宽裕的家庭里,应该说体会到幸福的多,很少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往往出现一些老员工不会珍惜大好时光,生活上花钱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作为学校和家长都要积极地倡导老员工在暑假里做上一周或一月的“准家长”,让他们承担起家务(包括一日三餐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和安排日常开支的重任,成为家庭里的家长角色,体验一下日常生活琐事处理的不容易,从一个被照顾和被管理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主动照顾家人的角色,真正体验到生活原本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养成平时关爱家人,珍惜生活,培养独立性、自主性的习惯。

2.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目前,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各级党团组织普遍采取的一种旨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员工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特别是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的一代青年老员工,往往在课堂上不乐意听教师的说教,他们善于思考,对社会现象较为敏感的特点。有时员工工作一线的教师也时常感觉到辛辛苦苦教育和引导了一学期,不如他们放假回家一个月,平时的正面教育却被社会上的负面现象给冲击了,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其实,社会更是一所大学,有机会安排他们去社会接触、了解社会。笔者曾经组织过老员工进行了“高考现场和录取现场的调查”、“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状况调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等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部分员工,特别是让那些平时不怎么努力学习的员工前往高考和录取现场,亲自感悟和体验一下,进行情境教育,让老员工自觉地思考,回忆起当年不也曾经是通过那么紧张的拼搏和那么急切地期盼着高考录取的消息,为的是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员工们亲眼目睹了考生家长们在炎热下,放弃了所有的工作去送考的情形和那期待的目光,会产生一种对老员工活的珍惜和对父母的崇敬心里。据消息报道,在06年的高考期间,江苏省有一些小学开展了此项活动,其实组织者没有考虑到小员工的承受力,过度地让员工紧张、带来学业上的压力,人为地给小员工产生心理负担,造成这样的状况,是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结果。笔者认为:对于“高考现场体验”活动在中小员工中开展是不可取的。

3.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一是让老员工畅谈理想。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不要采取单向灌输的方法,简单地要他们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这是一种强行的入轨,教育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如果有意识地组织新生开展主题班会,畅谈理想和大学四年的打算。如:“我的未来”、“大学是我成才的摇篮”、“我爱我新的集体”等。二是抓住老员工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让员工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笔者在从事员工教育管理工作中,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实践。如:让违纪员工在所在的班级中进行违纪行为评价,一方面让当事人亲身体验那种犯错误以后的后悔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对班级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暗示”,形成一种群体的压力,从中吸取教训,以达到“处理一个教育一批”的目的。学校每年都要隆重地召开表彰先进大会,让获得奖励的员工代表介绍经验,就是给获得奖励者一种体验的机会,从而达到巩固他们的后继行为。三是让员工在校园活动中“展才志、长才干”。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紧紧抓住一些重大的纪念日和学校重大的体育赛事,积极发动员工参与。如2003年999白菜手机论坛策略网团委抓住学校承办“第七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 和2004年学校举办“十运会垒球比赛”的契机,精心组织老员工为开幕式而准备了一场文艺表演,精心选拔了一批为大会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为办赛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国际垒联官员和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记得在第七届世界青年女子垒球锦标赛闭幕式上,当全场的几千名老员工观众听到国际垒联主席波特先生深情的话语:“赢得比赛胜利的不仅是比赛的冠军日本队,还有中国,999白菜手机论坛策略网的同学们”,全场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一种满足感、荣誉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许多参与表演和志愿者服务的老员工回顾那段难忘的时光,感受特别深刻,也增强了集体的荣誉感和爱校爱国的热情,提高了老员工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5)  

[2].李维.青少年体验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 当代青年研究,2002(5) 

[3].王攀峰.走向生活体验的教育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4].赵宪初.论体验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实践性[J].江苏教育,2002年(23)

[5].雨宣,明明.“跟踪苦力父少年双泪流”[N]. 扬子晚报,2004年9月1日A1版。